师大学科 | 奔赴山河,“碳”索未来
编者按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科
自1907年建立“福建优级师范学堂”
之史地选科至今已逾百年
从高山陡壁到河口湿地
以开拓创新的热情
脚踏实地,奔赴山河
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科
以实事求是的精神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从国家战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挑战自我的气魄
探索前沿,心怀家国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碳”索未来
立德树人,深耕赋能:人才培养高位布局
地理学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了以学科特色为引领
以知识创新为驱动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1234”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大思政”育人格局
全国高校地理学跨区域联合实习
五年来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学院喜结硕果:
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获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3部
入选国家一流课程1门
5个本科专业中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3个
全国7个地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也是唯一设在省属大学的地理学基地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
地理学、生态学在全国第四轮(2017年)
学科评估中分别进入B+、B-的行列
2017年,地理学进入福建省“高峰学科”
建设行列
2022年,地理学进入福建省“双一流”
学科建设行列
............
学院师生登上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育人质量成效显现:
学生在《科学通报》、GCB等国际高水平期刊
发表论文500余篇
在国内A类、B类、核心期刊等知名刊物
发表论文1200余篇
获专利授权20余项、软件著作权50余项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国家级银奖2项、省级金奖3项、省级铜奖1项
“挑战杯”竞赛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3项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
国家级19项、省级34项、校级410项
“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
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
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
全国大学生建模统计大赛
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
易智瑞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等
国家级奖项22项
在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
获团中央来信表扬
............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
教研相长,固本蓄能:师资活力竞相迸发
作为我国东南部地区肩负学科辐射作用的地理学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创新高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建设的核心智库,海峡两岸科教融合发展的重要基地。
林宗熹、林观得、赵照昞、傅祖德、朱鹤健等老一辈地理学家筚路蓝缕,新一批地理学践行者们继往开来、再续华章。
现已形成层次清晰、覆盖全面、富有活力的多学科高水平教师梯队。
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0人、教授55人,副教授63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高层次特殊人才支持计划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百人计划特级人才1人、省杰出科技人才1人、省特殊支持双百计划6人、省高校领军人才4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省杰出青年人才5人以及闽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人、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1人,获评省高校优秀思政工作者、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省优秀共青团干部5人;“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第二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山地生态地理过程与全球变化领域
他们隐于山林,俯首化身森林“碳”秘者
聚焦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恢复与服务功能提升
不断完善森林土壤碳循环模型
被誉为“生态地理过程研究先锋”
在流域地表过程与生态安全领域
他们落足湿地,潜心打造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聚焦流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为打造区域的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领域
他们秉持初心,书写山区脱贫的“新愚公移山记”
聚焦湿润亚热带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功能的关系
助推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
成为中国生态修复实践成功范例
在地理信息遥感反演与生态系统模拟领域
他们立地通天,建塔勇攀世界科研高峰
聚焦开展碳源、碳汇区域动态
及全球尺度模型研究
依托全球首创双通量塔移动平台
打造“森林碳汇研发新高地”
在人地系统协调与区域发展领域
他们心怀大成,追寻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发展出路
聚焦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
特征、演化过程与机理
为人地系统协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
提供重要支撑
内外齐备,协作聚能:平台阵地全域发力
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国家级地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武夷山-福建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校外
实践教育基地
............
现有国家级平台5个、省部级平台14个
室内实验室承托高端仪器助推科研的缜密和可能
拥有稳定同位素分析中心、土壤生态实验室、
微体古生物实验室、释光年代学实验室、
根系生态实验室、土壤动物实验室......
野外研究站承载广阔天地赋予科研的惊喜和动能
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建成国际先进的大型森林土壤增温平台
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
碳汇林科学经营、
完善森林土壤碳循环模型提供依据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已纳入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
为完善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保障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观测点布设示意图
福建龙岩全球变化背景下树种多样性、
功能特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平台
建成全球顶尖的生物多样性试验平台
开创生态和科技互融的现代林业“白砂模式”
为亚热带森林结构调整、退化土壤肥力提升
提供理论基础
全球首创“空-天-地”一体
双塔移动碳通量观测平台
真正硬核的科技赋能“双碳”目标
为估算区域和全球森林生长和碳、水循环
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为气候变化政策和生态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依托平台,近5年获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
总经费超1亿元
承担一系列横向课题任务
合同经费超8000万元
学院教师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PNAS等知名国际期刊
发表论文400余篇
出版专著19部,发明专利13项
制定国家标准2项、福建省地方标准1项
获省部级奖34项
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8项
微入宏出,全力释能:社会服务落地有声
面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应用
突破了杉木人工林增汇减排经营技术、森林资源遥感监测技术、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链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水污染修复技术等,成果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重点推广,广泛应用于我国南方森林经营与管理、区域防灾减灾等领域,被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应急管理厅、生态环境厅等职能部门与各级地方政府推介......
打造特色高端智库
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
通过文教交流、科研合作、决策咨询等服务于两岸融合发展,被评为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示范单位;积极服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建设,推动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改革、闽江流域生态补偿、南平绿色发展模式等经验向全国复制与推广,获评“中国生态文明奖”;持续60年开展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研究与实践,推进生态修复与脱贫攻坚融合,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承担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援外任务、欧盟高等教育能力建设项目;研发福建省新冠疫情地图,服务疫情防控;承接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地方委托项目200余项,经费超8000万元;10余项咨询报告被中办、国家发改委与福建省政府采纳......
打造学术交流合作平台
服务学术共同体建设与发展
主办《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朱宇教授被聘为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多人次担任中国地理学会、自然资源学会等学术组织常务理事与专业委员会主任,以及国内外重要期刊主编、副主编或编委。福建省地理学会、自然资源学会、生态文明研究会和天文学会学术组织挂靠本学科;主办国内外学术会议 20 余场;举办“森林碳汇和碳中和”等行业培训与科普活动80余场,参加人数逾万人......
奔赴山河,“碳”索未来
路虽远 行则将至
事虽艰 做则必成
从这里走出的一批批
具有时代意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面向未来
的专业和行业领军人才
正持续精准对标国家“双碳”目标
为生态文明建设汇聚地理人力量
贡献地理学智慧
-推荐阅读-
师大学科 | 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福Star密码”